相关栏目
    热点文章

    高校资助育人案例分析——资助育人路上,不放弃一个学生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3日 来源: 学生处 字体大小:

    一、案例概述

    小王,男,20级大一学生,孤儿,从由奶奶抚养长大,上大学之前他一直就读于光明学校,叔叔是其监护人,政府的补贴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

    大一刚开学时,学校鉴于小王的家庭情况,通过绿色通道,为其减免了全部学费及住宿费,在贫困生助学金评选时,为他申报了国家一等助学金。

    经过一段时间对小王学习生活的观察后发现,小王自律性较差,在学校严禁学生吸烟的情况下,多次被学生会发现有吸烟行为。甚至还出现上课不认真,睡觉不听课,课后不交作业,旷课以及期末挂科等情况。

    在与其的交流中发现,小王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得过且过的心理,虽然对于学校的资助表示感谢,但并没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状况,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

    二、案例分析及处理过程

    家庭成长环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案例中的小王,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由于奶奶年纪大,对小王的监管和教育不够。长期接受国家的资助却没有受到自强感恩、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导致该学生没有形成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对于小王在校的表现,是否应该继续得到国家助学金?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就是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不能因为学生平时表现不尽人意,就剥夺了其被资助的权利。而资助育人,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的问题,而是应该在资助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对于案例中的小王,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扶贫要先扶志。

    1、经济资助,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小王的家庭情况,在减免学费以及评选国家助学金的同时,还应广开渠道,鼓励他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通过劳动付出换取报酬补贴生活。既解决学生实际经济困难,同时从生活实践中教育学生,只有付出辛苦才会有回报,切实体会到作为大学生,要通过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2、精神扶贫,培养自立自强

    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思想以及家庭情况,对其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其要努力学习,自立自强,立志成才,将来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给了我们爱的人。通过跟学生协商制定奖罚制度,对其不当行为进行适当批评和惩罚,同时也要针对良好表现及时的提出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上进心。通过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感恩、爱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真正发挥国家资助育人的功能。

    3、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王学习基础差,平时多关注其学习情况,请相关任课老师在专业课上对其进行帮助,并在班级选派成绩好的同学与其结成学习小组,帮助解答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惑,也可以起到榜样的示范引领以及监督作用,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自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能够明确奋斗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并鼓励小王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存在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三、成效及反思

    经过一系列的育人工作,小王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了好的转变,迟到旷课的现象没有了,对待课程的态度也认真了,虽然没有取得很优秀的成绩,但是小王表示一定努力学习,一定守学校规章制度,好好表现。

    对于小王这类贫困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毕业后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并且能够承担自身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这就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回报。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而是要把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

    多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动态,对于学习情况和成才情况没有得到预期效果的学生,要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决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在加强受助学生的监督工作同时,加强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帮助,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真正实现高效资助育人的工作宗旨。